阿信
对于80后甚至70后来说,他们记忆中的歌手和我们是不一样的。男歌手可能会想到“四大天王”,张国荣、谭咏麟、周华健、任贤齐、张信哲申彻.女歌手会想到邓丽君和王菲。对他们来说,许多熟悉的歌曲是李宗盛和罗大佑写的。
天后在邓丽君
张国荣谭咏麟
香港四大天王
与2010年之前不同的是,现在的华语乐坛出现了一个“奇怪的现象”,那就是不再有张国荣、刘德华、周杰伦这样的“天王”。毛、李荣浩、华晨宇和萧敬腾都不容易.虽然才华横溢,但总给人的感觉是达不到“天王”的高度,甚至影响力还不如那些八九十年代著名的非天王歌手,比如郑钧、许巍。因为这些天王大多来自港台,所以近年来出现了“港台粉丝”,他们认为大陆出不了巨星,但我觉得这恰恰反映了“港台”的没落。
如果与当代相比,港台流行音乐发展现状远不如大陆流行音乐,说明并不是因为港台适合出“巨星”。
为什么很多华语乐坛巨星都诞生在港台?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。
时代的原因
1978年以前,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,大陆与西方世界长期对立,因此缺乏大陆与西方文化深入交流的机会。因此,与大陆音乐相比,西方流行音乐缺乏深入交流的机会。此外,由于大陆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限制,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样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,文化产业也因经济不发达而落后.这些都决定了港台地区像八九十年代的流行。
但是,香港和台湾不一样。因为香港是英国殖民地,台湾省与美国有着特殊的关系(台湾省有很多华裔,比如王力宏、潘玮柏、陶喆),而且在1978年之前也曾是日本殖民地,与大陆不同。台湾省香港有条件与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流行音乐融合。
与此同时,上世纪70年代,香港、台湾省、韩国、新加坡也被称为“亚洲四小龙”,经济相对发达,以唱片、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也随之崛起,这与当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大陆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由于港台地区经济相对发达,文化产业成熟,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各类文学人才(中国人)到港台发展。比如黎明、王菲(北京人)、刘嘉玲(苏州人)等人从内地来港发展。马来西亚华人梁光、品冠和梁静茹在1990年代到台湾发展。各种文学人才云集港台,使港台成为当时的文学中心,人才众多,竞争激烈。
当时由于大陆文艺事业不发达,需要精神享受的大陆观众的注意力也因此局限于港台音乐和明星,从而形成了港台明星和港台文化“满天星捧月”的感觉。如果当时大陆有类似港台的历史条件,估计天王巨星也不会诞生在港台。
邓丽君记录
信息技术的不发达
因为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的信息技术发展不如今天的社会,当时的歌手和演员无法像今天这样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推销自己,作品数量也很少。那时候想一举成名是很难的,需要过硬的演技、作品和唱功。所以当时的艺术家、编剧、导演都非常努力,不断改进作品。
但现在不同了。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,许多港台艺人选择进入大陆发展和定居,如萧敬腾、张韶涵、容祖儿等地,导致港台文艺人才流失,文化产业衰落。因此,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心已经北移。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,短视频、直播无处不在,各种综艺节目出现,成名越来越容易。文艺人才和作品良莠不齐泛滥成灾,文艺工作者不再精益求精,大众的目光也不再聚焦在一个人身上。这些都影响了“超级明星”的出现。
所以港台有很多巨星,当今社会也不会有巨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