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水市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明至民国
在浙南、闽北山区一带,有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域特征的桥梁——廊桥,主要类型有木拱廊桥、石拱廊桥、简支木梁廊桥、伸臂木梁廊桥等。浙闽山区廊桥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,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发展,到建国后少数地区还在建造使用。
朝霞辉映中的咏归桥
木拱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品类,其拱架构造是古代匠人对结构科学、工程力学原理的早期认识和应用,具有重要的建构工程技术价值。拱架由直木穿插交错编织成拱。有上下两层系统组成,下层为三根长圆木纵连成八字形拱架。上层用五根稍短的圆木纵连成五折边形拱架。在拱架的转折处皆置一横贯全桥的大枋木,使两组拱架相互联系成为一整体。桥台外壁各立一竖式木排架,在上下两层斜撑拱木与竖式排架之间加置交叉撑木。拱架上再平铺木平梁,形成架设廊屋的拱架平面。木拱架各系统以榫卯相连,贴紧靠合,互为交锁,与廊屋浑然一体,具有抗压、抗拉、抗偏移的稳定性。
拱架结构
廊桥有连接古道、沟通天堑、遮风挡雨、歇脚憩息、祀神佛、拦风水等多种功能,无论是木拱、石拱、伸臂、简支构造,均架以桥屋,外观别具风姿、异彩纷呈,其设计既追求外观造型之美,又兼顾功能的完备,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气息和建筑语言。廊桥是特有品类的乡土建筑,是特殊地理环境和特定民俗文化背景下的产物,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,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,其历史价值、科学价值、艺术价值、利用价值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。
龙济桥廊屋明间斗拱藻井
丽水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有古廊桥218座,是廊桥保存数量最多的地区,尤以庆元、景宁、龙泉三县分布最为密集。2013年,丽水境内具有代表性的24座廊桥与庆元如龙桥合并为“处州廊桥”,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9
甫田桥
位于庆元县松源镇大济村水尾。始建于宋,明万历年间重修,清顺治十八年(1661)继修,清道光七年(1827)再修。现桥中心间脊檩上有“中华民国廿六年丁丑岁大济大理祠吴贞明子孙重新建造”墨书题记。
甫田桥
桥系单孔木拱廊桥,东西走向,拱跨9.5米,拱高4.2米。拱架由两层苗木系统组成,下层拱架三节苗并列9组,上层拱架五层苗并列8组,三节苗牛头之间按插剪刀苗,纵平梁并列9组形成联通两岸的水平支撑,上横铺桥面板,其上铺沙土,再砌筑桥面卵石。
古道与甫田桥
甫田桥所跨溪床较窄,拱架系统依据受力需要相对于大跨度木拱桥用材少。廊屋长16.5米,宽4.4米,设廊屋5间,梁架为九檩四柱,屋面方椽、小青瓦合铺。
10
袅桥
位于庆元县松源镇西门村外星光路旁,横跨竹坑溪,东西走向,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(1604),清乾隆三十四年(1769)重修。
袅桥
旧时,因此地云雾缭绕,桥上祭祀香火在青山绿水中袅袅升起,故取名袅桥。系木拱廊桥,净跨14.5米,拱高4.1米,廊屋长28.63米,面阔3.6米。
修缮后的袅桥
廊屋11间,拱架桥面部分铺设木板,地面引桥卵石铺墁。次间檐柱设木板封钉栏杆。廊屋东端建桥亭,重檐攒尖顶,施鹅颈椽卷棚八角藻井。2008年,袅桥进行落架大修。
11
咏归桥
位于庆元县城石龙山下,横跨在竹坑溪与松源溪交汇口,桥西倚“球山”,三面环水。东端桥基建于河中龟形巨石上,巨石将河水分成“放生潭”和“石龙潭”,潭水清澈可鉴,古人以“双潭石印”一言蔽之,为古时“濛洲八景”之一。咏归桥之名,来于石龙潭中巨石形似乌龟,泳于潭中,称“泳龟”。后来文人取《论语》“浴乎沂,风呼舞雩,咏而归”之句,始得“咏归桥”之名。
咏归桥
桥始建于元大德十年(1306),元至治年间重建时易今名,屡毁屡建。今桥为民国十三年(1924)重建。木拱架落在自然岩体上,净跨21.5米,拱高8米。廊屋长38.75米, 计8间,面阔5.5米,拱坡卵石桥面,梁架用内五架梁左右单步九檩四柱。桥东端建重檐歇山顶“补天阁”,设曲梯可登二层阁楼眺望风景,上下层分别饰天花。桥西端为凉亭,三面辟门。桥身外壁鳞叠三层风雨板。
廊屋内景
咏归桥层迭起伏,造型优美,是濛洲公园的点睛之笔,也是庆元县城的地标性人文景观。该桥又是一处革命纪念地,1938年6月中共庆元县特别支部在咏归桥成立。
12
古溪桥
俗称花桥,位于龙泉市小梅镇黄南村西侧,静卧于村落溪流田野之间。始建于明,原长200余米,分两段,一段为石拱廊桥,另一段为草桥。清道光十八年(1838)遭洪水冲毁,重建石拱桥屋部分。
古溪桥
桥总长51.75米,拱跨8.5米,矢高4.6米。拱券横放纵联砌筑,券脸石阴刻“古溪桥”三个大字及“道光十八年,重修永固”九个小字。桥面平直,九间桥屋通进深30米,宽5.8米,桥面用小鹅卵石拼图铺设,中轴镶嵌一道条石。东端桥头铺设垂带踏阶,西端建平台。
桥头坊檐下人物牛腿
梁架为内五架抬梁左右单步用四柱九檩,重檐两坡顶。桥廊两侧施美人靠、格扇窗。东、西两端桥头各有一座三门四柱五楼门坊,檐下施以人物、卷草等精雕牛腿。
明间重檐斗八藻井
桥中部为重檐歇山桥心亭,内设神龛,明间设斗八藻井,由十一踩艺术形斗拱层层出跳,最上以凤戏牡丹彩绘天花结顶。古溪桥飞檐翘角,造型美观。
13
济恩桥
位于龙泉市城北乡外埲村恩桥自然村,跨大贵溪。
济恩桥
建于清咸丰年间(1851—1861),历史上为城北乡黄鹤片村民往返双溪、东书、遂昌等地的重要通道。系单孔抬梁式木梁廊屋桥,全长23.05米,宽7.59米,净跨13米。卵石垒砌桥基,一层伸臂梁上架设双层纵平梁系统,端部埋入桥台,形成架设廊屋的拱架平面。
济恩桥廊屋一角
廊屋9间单檐双坡顶,两端各有一垛封火山墙。廊屋南侧金、檐柱之间设廊作通道。桥中7间设神龛(桥庙),供观音等。
桥廊内景
桥面木板铺设,两边设风雨板,屋面圆椽,小青瓦。整座桥廊梁枋、牛腿、椽子等木构件做彩绘油饰。梁枋、牛腿施以雕刻,工艺精美。天花用彩绘装饰,题材为唐僧西天取经章节内容,人物栩栩如生。济恩桥除交通外,内辟作供奉之所,桥庙兼用,赋予廊桥特有宗教文化内涵。
14
顺德桥
位于龙泉市屏南镇垟顺村,处在海拔1300余米的崇山峻岭之中,历史上曾为庆元至龙泉的古道之一。桥东西走向,长35.6米,宽4.6米。
顺德桥
原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年(1840),民国三年(1914)毁于火,次年重建。桥为单跨设廊屋17间,中心间宽2.2米,其余每间均为2米,水面到桥屋脊顶高为15米左右。
廊屋内景
由木拱架和廊屋两部分构成,抬梁式梁架,砌上露明造,内五架左右单步用四柱,由檐柱出挑承托挑檐檩。屋面举而无折,相对比较平缓,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,出檐远。桥身外侧封风雨板。
道光二十年顺德桥造桥桥约
桥中心间下游设一佛龛,龛内有佛像三尊。该桥大梁及所有木架均为当地山林所产,用材规格粗大,木作精良,风格粗旷,颇具阳刚之气。
15
永和桥
始建于明成化元年(1465),原名永宁桥。《龙泉县志》载:“永和桥,在东二十二都安仁,桥长三十九丈,其上覆盖四十余间,明成化间里人刘养怀、项舜恭建,原名永宁。清初毁于火,康熙五十七年刘灿、项镐倡募费三千余金重建,改称永和桥。”桥跨落于龙泉市安仁镇安仁溪,东西走向,全长126.3米,宽5.6米,高10.65米,系悬臂梁结构双檐廊桥,有五墩四孔,廊屋42间,是浙南地区现存廊屋最长的廊桥。
永和桥
永和桥用条石砌筑桥墩五座,河中三墩有破水刀。桥梁采用简支、木伸臂混合式方法建筑,共有木伸臂梁七重,桥墩上木伸臂梁双向平衡展出,并逐层加距出跳,最上重架简支大梁,每孔9根,直径为40~60厘米,形成架设廊屋的桥梁平面。桥下溪中砌有护水坡,以松木纵横布框内填大卵石滩基,以保护桥墩及周边河床。
永和桥
桥面东端踏垛为26级,西端踏跺为27级,用条石砌成桥头堡。中心亭以西桥面第1~9间为鹅卵石墁地,其余顺铺松木桥板。
伸臂叠梁式拱架
东西端桥头堡上各立一座三间四挂七楼木构瓦檐坊与廊屋相连。近中央的三号桥墩上,有一间重檐歇山顶桥心亭,施斗八藻井,内设神龛。39缝双檐廊屋,内五架,左右单步用四柱。次间置长板凳,檐柱缝设有直棂护栏,外钉风雨板。屋面施方椽,彻上露明照,小青瓦合铺。
桥头堡及四重檐牌楼
永和桥古时为云和、龙泉两县的主要交通桥梁。直至今天,还是当地的沟通两岸的步行通道和村民休憩的一处重要场所,极具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